网站首页

产品中心

智能终端处理器 智能云服务器 软件开发环境

新闻中心

关于开元体育

公司概况 核心优势 核心团队 发展历程

联系开元体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主页 > 产品中心 > 智能终端处理器

开元体育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荔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10-19 11:04浏览次数: 来源于:网络

  习深刻指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习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是荔湾区贯彻习重要讲话精神和相关论述的,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打造制造业强区具有重要意义。

  先进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的战略性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资源能源消耗少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快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是荔湾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荔湾区制造业在新一轮制造业版图重塑中抢占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根据《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广州市荔湾区委关于制定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广州市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荔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综合考虑“十三五”时期荔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研判,综合提出以三大先进制造业功能片区总体布局产业,以三大功能片区作为载体依托,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职能制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医药大健康等产业。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下,荔湾区围绕“四个出新出彩”和老城市新活力的战略目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荔湾经济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工业经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工业经济总体平稳发展。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6.99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三大支柱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8.19元,占比重83.9%,20强企业工业产值合计402.43亿元,占比94.2%,同比增长2.2%,增速快于全区0.4个百分点。2020荔湾区工业投资、技改投资猛增,提前8个月完成全年任务;全年荔湾区工业投资、技改投资累计达18.74亿元和11.05亿元,现已大幅度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增速排名全市第1。

  ——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推进全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工作,荔湾区委、区政府突出规划引领功能,高水平编制全区发展战略大纲,面向2035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推进三大平台建设的发展思路:三大平台区位优越、发展前景广阔,部分平台及其区域已成功纳入重点规划,例如白鹅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纳入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发展规划;海龙科技创新产业区纳入“广佛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规划,将打造成广深科技走廊上的重要节点;荔湾区花地河互联网商务产业基地和荔湾“互联网+智能制造”纳入广州市互联网产业“一核、五基、十镇”规划范围。通过三大平台建设推动核心功能区承载力不断增强,聚焦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着力加强基础性建设,全力推动战略性建设,不断增强城区承载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荔湾区将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去,力促我区三大发展平台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型持续升级,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因荔湾地处中心老城区,工业用地极为匮乏,荔湾区积极探索通过数字化转型带动区域新一轮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发展智能服务,促使企业拓宽产业链,从幕后走向前台,从产品提供商转型为服务提供商。2019年6月20日,《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广东省2019年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完成公示,全省共14个二级节点应用项目获得建设引导资金支持,其中荔湾区成为广州市唯一有两个项目入选的区。入选的2个项目分别是由广州裕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荔湾区政府共同建设的面向PCB行业二级节点项目和由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医药行业二级节点项目。本次荔湾区项目获得省级支持,标志着工业互联网在荔湾建设迈入新阶段,标志着荔湾区通过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向服务提供商转变的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迈上新台阶。5月23日下午,广州白天鹅宾馆和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共同签订了共建5G智慧酒店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在5G+4K高清视频、VR体验和智能安防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共同推动5G的示范应用,探索新时代的智慧服务模式。白天鹅宾馆将作为广州市内第一家5G智慧酒店,开启服务行业智能酒店探索的新里程。

  ——积极主动做服务,协助企业挖潜增效。一是积极组织区内重点企业申报省、市、区各类扶持资金和项目,为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提供助推器。2019年共指导区内82家企业(服务站)申报国家、省、市、区各项财政扶持资金共18类项目,包括2019年广州市“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资金项目、2019年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等。截至目前,已经确定4家中小企业服务站获得广州市中小企服务站称号,20家企业获得各级扶持资金1317.2万元。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做好企业服务。今年以来,先后走访了如沙洛工业区、沙涌工业区、永旭工业园等荔湾区38个村级工业园区,挑选了如德亚机械、嘉韩中药饮片厂、精工不锈钢等近50家企业进行走访。每月定期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今年已成功举办两会减税政策解读和节税筹划实务培训会暨高企政策宣讲会、劳动人事管理流程及必备文书的使用培训会等各类专业性培训共8场。三是加强对规上工业企业的支持,为荔湾经济注入新活力。荔湾区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内部挖潜,锁定一批有实力、有效益、发展潜力空间大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多次到卷烟厂、广钢新材料、和翔、乐陶陶、硅芯电子、可意光电、晖悦等企业调研座谈,了解区内企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积极协调电信做好我区重点龙头企业广州卷烟厂信号提升工作,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四是支持重点园区申请市提质园区试点。发动重点园区积极申报市提质增效试点园区项目,目前我区共有4个园区入选市提质增效园,分别是3D打印产业园、安华工业园互联网产业园、1906科技园、珠江钢琴创梦园。

  ——统筹抓好“散乱污”场所整治工作。一是统筹工作,编制方案。荔湾区成立强化“散乱污”场所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广州市荔湾区关于强化“散乱污”场所清理整治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广州市荔湾区2019年强化“散乱污”场所清理整治工作要点》,两个文件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已印发。二是组织培训,加强宣传。为宣传贯彻2019年“散乱污”场所强化整治工作要点,进一步做好清理整治工作,及时解答街道在认领和排查等实际操作中对“散乱污”场所大数据监管系统的疑问,荔湾区于5月29日召开全区工作培训会议,强调各部门、各街道要压实责任,加大排查和分类整治力度,确保如期完成整治任务。三是开展排查,强化整治。截至6月底,根据各街道报送情况,荔湾区在市大数据系统名单的186处“散乱污”场所已完成清理整治186处,完成率100%。按照2019年8月30日下午召开的广州市强化“散乱污”场所清理整治专项工作组工作会议要求,荔湾区对186处“散乱污”场所依照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类。经重新分类后,全区186处“散乱污”场所中包括第一类“关停取缔”场所152处,第二类“整合搬迁”场所1处和第三类“升级改造”场所33处。

  传统产业结构不完善,缺失高附加值第三产业,产业发展亟待谋篇布局。2020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72.3%,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27.2%。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为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比83.9%。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占比则较低,经济新动能存在较大不足。以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尚处于萌芽期,远未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高端要素层次和集聚度不高。荔湾服务型和制造型企业散落在全区各处,集聚效应较弱,难以成为主导产业并形成辐射带动效应。虽然拥有花地河电子商务聚集区、3D打印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园区,但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园区与园区之间沟通成本较高,企业之间交流顺畅程度有待提升,对产业聚集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高端人才要素相对缺乏,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吸引、创新应用和服务能力与海珠、天河等区差距较为明显,创业创新能力与广州城区经济中心地位不匹配。在人才引进方面,荔湾区内高校及科研机构整体数量较少,优秀人才选择荔湾就业的意向不明显。

  (3)产业能级与所在区位不匹配缺少在广州市和大湾区层面的战略发展平台,不利于积聚和整合高端资源、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难以形成重大影响力。从经济产业规模和城市主要服务功能上来看,荔湾区难以发挥广州中心城区的辐射作用,经济总量在全市排名相对较后,作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能力正逐步弱化。在广州市新一轮的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三大国际战略枢纽”“三中心一体系”功能布局上,缺乏市的重点枢纽设施建设投入,未能有效融入广州市发展战略布局,中心城区地位被边缘化。

  (4)产业发展空间约束持续存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连片土地有限,“三旧”改造、城市更新重构利益平衡机制难度大。拥有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的产业空间载体稀缺,只能依赖连片更新改造作为未来中心城区释放空间的重要手段,土地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土地供给紧张与重点企业新增土地需求旺盛矛盾明显。工业用地规划与未来产业发展不匹配,同时工业用地总体开发强度低,平均容积率0.96,低于《广州市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工业用地容积率下限,土地利用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当前城市开发建设的模式下,城镇空间均质化、分散式布局,土地资源整合难度大,资源低效化、设施小型化、形态碎片化、环境低质化问题凸显,高品质产业集聚区缺乏。各个园区整体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不高,亟需加快高水平园区建设,推动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创新打造产业发展新空间。

  地理位置优越。荔湾区坐拥“一江两岸、三江汇聚”的优越条件,地处广佛城市中心交汇区,相比广州市其他城区,荔湾区具有直接服务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及佛山制造中心的独特优势,具有参与打造大湾区“广佛极点”的便利性。同时,荔湾区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两廊两点”科技创新格局的“V”形顶点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重要节点。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广佛高质量融合试验区的加快建设,荔湾区迎来了高端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

  交通优势明显。白鹅潭沿江总部经济带距离广州白云机场35分钟车程,距离广州南站20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利。广州地铁1号线号线三条地铁在规划区内交汇;广佛地铁线号线交汇点及广佛江珠城际轨道始发站均位于该规划区内。建设中的如意坊放射线将直接连接广珠西线这一通向珠江西岸的重要通道。加之规划中的连接荔湾与南海的大坦沙沉香沙大桥,未来该区域与珠江西岸六市一区的交通联系将更加便利。

  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过程中,荔湾产业平台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广州市提出打造沿江、东南部、西部三大产业带。荔湾区的白鹅潭商务区是沿江产业带的西部起点,海龙科创区是西部产业带的重要节点,目前全区在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产业金融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未来有条件练就属于荔湾自己的“独门绝技”。

  (1)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坚持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强化科技引领,出台支持创新载体、创新产业、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创造等多项激励政策和“荔湾英才计划配套政策”,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创新载体加快建设,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7家,其中国家级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家,孵化面积31.8万平方米,创新园区5个,入库创新型企业96家。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综合运用财政奖励、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激发创新活力,形成梯次并进的企业培育矩阵,现有区入库科技型企业421家,高新技术企业287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7家;唯品会、前后文化入选中国创新50强,名创优品上市并被评为广州独角兽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明显,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率49.4%,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4.4万件、1.48万件。创新人才加快集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扬帆计划”,落实对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激励措施,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领军型人才。成功举办白鹅潭产城融合、新三板、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系列高峰论坛,创新影响力不断扩大。

  (2)工业设计龙头引领行业发展。工业设计是制造业发展的先导行业,设计创新有助于创造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能有效带动整个制造业发展,广州是工业设计的发源地。荔湾区集聚了大业设计、原子设计等工业设计行业龙头企业。其中,大业设计是中国最顶尖的工业设计企业之一,其服务产品所涉领域超过50个,产品类别超过6000个,公司能提供集“产品设计-专利孵化-人才教育-模具制造-生产供应”等全产业链服务。依托大业设计、原子设计等工业设计行业龙头企业,遴选特定产业,对接珠西六市对工业设计的需求,加速推进工业设计在制造业产品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珠西装备品牌影响力,进而带动珠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3)增材制造产业载体初具规模。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是一种智能化生产方式,是智能制造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行业目前处于导入期。荔湾区3D打印产业园是广州市唯一一家以3D打印技术产业为载体的集3D打印产业设计、研发、软件开发、整机制造和材料供应为一体的新业态产业园区,目前已集聚网能产业设计、立体易、捷和电子、三的模型、杉迪设计、建锦道、晶仕科技、谦辉科技、安适易科技、软典科技等70多家3D打印、工业设计和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以3D打印材料研发、3D打印机生产制造、3D打印软件开发、机械电子、模具开发等3D打印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的格局。园区已牵头组建广东省增材制造协会、广州市3D打印产业联盟和广州市增材制造技术行业协会等行业服务机构,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增材制造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

  (4)多层次高新产业载体初步形成。高新产业加速发展,相应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注册电商企业超过100家,聚集了唯品会、绿瘦、七乐康等龙头企业,以及广佛数字园、金昊大厦外贸电商集群等多个重点产业园区。珠江西岸打造滨水创意产业带,现有信义国际会馆、1850创意园、922宏信创意园、七喜创意园等一批等较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园区。3D打印产业园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以3D打印产业为载体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人工智能领域,荔湾发布了全省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意见,区内龙头企业唯品会积极探索电商产业链条上的人工智能应用,吉特机器人在物流解决方案及机器视觉方面拥有国内领先技术。“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表现突出,七乐康独立开发的大白云诊移动医疗平台在国内处于优势地位,与多家医院合作设立互联网医院。“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养老”加速发展。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安华电子成功运用“互联网+”转型为工业制造云平台——裕申电子,成功入选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名单,成为省第一批12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之一。在数字文化创意领域,珠江西岸各类文创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向数字虚拟转变。

  (5)医药健康基础良好。区内医疗资源丰富,拥有三级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7家,集聚了大参林、大翔药业等一大批医药龙头企业,拥有近2000户医疗器械市场主体,医疗资源丰富、健康产业基础扎实和医药市场辐射力强等综合优势明显。当前正在建设的广州国际医药港将打造成华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医药产业平台,以中西药、医疗器械以及中医药文化为核心,重点发展健康管理、医疗服务、总部办公、健康旅游等高端业态。大坦沙健康生态岛将建设以广州呼吸中心为代表的高层次健康研究中心,借鉴新加坡诺维纳健康城的成功经验,吸引国内外知名医疗服务机构进驻,大力发展高端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医药健康领域的比较优势,为荔湾打造大湾区健康产业高地提供了良好基础。

  (6)传统制造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扎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化带动产业转型。“十三五”期间,广州卷烟厂完成了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由广钢集团、万宝集团、万力集团联合重组的广州工控集团,落户荔湾并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其六大发展平台,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荔湾区众多传统企规上工业企业纷纷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截至2020年末,全区规上工业企业81家中,49.3%的规上工业企业设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2020年荔湾区新增5G基站(含室外站、室分及电信和联通共享部分)2023个,2019-2020年累计完成数量为3093个。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借力“互联网+”实现优化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支撑力不断增强。

  “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内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荔湾区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复杂变化,仍将处于充满挑战、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经济一体化过程开始放缓,各国经济政策重新注重产业链的国内配置。2018年以来美国挑起大国竞争叠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全球产业链布局加速内敛、全球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进一步被削弱。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形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颠覆性技术创新将重构生产生活方式。为荔湾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集聚国际要素和构建协作互补现代产业体系,抢占新工业革命的战略制高点,在部分合作领域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契机。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层次更高、内容更全面、任务更关键,对荔湾区工业经济加快转变方式、优化结构、转换动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畅通生产、分配、流通各环节国内大循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充分显现,为荔湾区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挥“千年商都”内引外联的传统优势,挖掘内需潜力、拓展投资空间,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创造了新机遇。全面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的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对荔湾区发挥开放型经济发展重地作用,参与更高层次国际产业合作,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前沿提出了新要求。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兴起,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业态相融合进一步深化,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孕育着巨大变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巨大动力。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全球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转型升级发展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将为荔湾区发展提供良机和动力。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肩负着代表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重大任务。大湾区建设不断加速,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产业合作发展带来广阔空间,也为荔湾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重大机遇。2020年,我国签订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于疫情后的全球开放合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并将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对于荔湾区制造业企业来说,可以利用协议规则,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走出去”,布局区域制造,促进区域产业链优化和本地产业链升级。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引领,坚决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深入贯彻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高标准打造广州西翼CBD、千年商都RBD、岭南生活CLD,推动“一带两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荔湾区制造业发展作为基础,立足市场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培育多个创新发展新动能、推动制造业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向发展,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将荔湾区建设成“湾区门户、广州名片、产业高地、现代商都”,为广东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积极贡献。

  创新驱动,质效优先。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锻造长板与补齐短板齐头并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互促进,下大力气攻克“卡脖子”问题,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质量和效益作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主要标准,保持工业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推动先进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工业领域全要素生产率及投资水平,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系统谋划,协调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全区一盘棋,主动融入大局,以系统化、整体化的思维谋划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制造业领域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集群发展,链条联动。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促进制造业从集聚化发展向集群化发展跃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向现代化提升,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加快形成“链式整合、集群带动、协同发展”新格局。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强化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提升集群龙头企业竞争力,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集聚更多高端生产要素,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产业引领,空间支撑。坚持产业发展与空间格局相匹配、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相衔接,以产业功能导入提升城市空间发展质量。以工业产业区块为核心载体,以提质增效园区、村级工业园区、科创载体等为重要平台,引导荔湾区工业用地集聚布局,促进增量集约利用和存量提质增效,提升工业用地和村级工业园利用效率,打造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品质空间格局。

  内外互通,开放合作。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产业基础稳定通畅、供应链内外联动的产业链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越区位,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发展,提高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促进产业深度嵌入国内大市场,巩固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和自贸区建设为重点,开展制造业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更好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培育对外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率先探索和拓展国际市场新空间。

  到 2025 年,主导和引领性产业基本确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新兴产业成为产业体系新支柱,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地位进一步凸显。

  到 2035 年,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高端服务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集聚一批引领前沿技术的企业和全国一流的科研机构,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驱动极点之一,科技、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建成引领湾区、辐射全球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和国际创新中心,“湾区门户、广州名片、产业高地、现代商都”的目标基本实现。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保持次高速稳步增长,2020年到 2025 年之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现价增长5%以上,远期现价增长率保持在8.0%以上,在 2030 年以前超过 2千亿元,2035 年前突破3千亿元。

  ——产业层次持续提高。优势产业基础巩固提升,新兴产业加速迸发,到 2025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兴产业总产值占 GDP 比重超过30%,到 2035 年占比超过 40%。先进制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支撑作用更加显著,到2025 年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超过30%,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到 2035 年占比超过 35%。高新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带动产业跨越式发展。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争取到 2025 年和 2035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分别超过 GDP 的 1.5%和3%,创新载体进一步壮大,到 2025年和 2035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分别突破450家和800家,科技孵化器分别超过50家和100家,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队伍加速壮大,高端人才占比持续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大幅提升。创新成果进一步丰硕,到2025和203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每年新增500件和1000件,真正形成创新驱动的经济动能。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可持续性不断提升,企业主体做大做强,培育或引进数家百亿级别的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孵化器形成孵化独角兽企业的能力。经济附加值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改善,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到2035年,实现绿色集约发展成效斐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 GDP 能耗、建设用地显著降低。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格局,立足荔湾区产业集聚基础,坚持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保护工业发展空间底线,优化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空间格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载体,形成“先进制造业三大片区”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以白鹅潭商务区及荔湾区沿江总部经济带为核心,打造成为广州西翼CBD、湾区西部先进制造业企业总部及区域职能中心集聚核,。

  一是总部经济,形成湾区西部制造业企业总部及区域职能中心集聚核。发挥广佛地理中心、区位、便捷交通和高性价比租金的比较优势,吸引广州、佛山乃至湾区西部等地企业以及国内外500强企业在地区设立区域总部、企业区域研发、设计、市场、销售、人力资源、财务等职能中心。

  二是医药健康产业,建设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智慧健康示范区。发挥大坦沙健康生态岛、广州国际医药港等重点项目向心吸引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集聚,激发产业活力;结合医药健康产业国际前沿趋势,打造涵盖医、疗、研、养、游全产业链的高端健康生态,与白云生物医药、黄埔高端医疗错位发展,实现区域共享。

  三是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建设辐射广佛及珠西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挥广州服务业基础优势,以支撑广佛、辐射珠西的产业发展为目标,对标区域及周边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相关产业服务环节,重点围绕产业金融、工业互联网等方向,配合发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会展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培育产业服务功能,形成高效辐射、高端集聚、创新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着重发展集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检验检测、教育培训、创新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功能区,服务于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引入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制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医药健康产业为核心,建设引领珠江西岸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集聚区。与南海三山北片区、番禺洛浦西片区产业链协同联动,构建特色鲜明、协同互动、基于产业链分工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落实“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的战略部署,推动产业共同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广佛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广佛发展注入新动力。发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结合点的区位优势,瞄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建立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集聚科创要素,完善创新产业链条,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基于地理空间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服务广州市开放发展战略,突出广佛融合发展,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提升科创区整体功能,构建“两轴一圈多区”的总体发展格局。“两轴”即龙溪大道产业发展轴和花地大道科研创新轴。龙溪大道产业发展轴,沿龙溪大道贯穿科创区东西,作为科创区中医药健康、特色制造等项目的主要承载地;花地大道科研创新轴,主要引进科研机构和创新创业项目,打造科创区的创新策源地。“一圈”,指花地河滨水生态圈。以科创区外围花地河为基底,以自然风光为本色,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滨水空间,建设亲水平台、滨河步道、慢行系统,强化生态保护,构建生态纽带,让滨水绿地与城市各类生境有机相连,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科创区生态屏障。“多区”,指散布在科创区的多个产业聚集区,合理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中医药健康、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推进科创区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探索科研、孵化、生产、转化在科创区互相合作,打造科创区发展的产业承载地和经济增长极。

  科创区的产业功能分区主要沿着“两轴”进行,结合科创区龙溪、海北、增滘、海南、海中五条村村域及地理位置特点,重点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智能制造产业区、中医药健康产业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区和绿色生态产业区(图3-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以白鹤沙地块北斗科技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北斗导航、卫星互联网、5G和物联网产业,引进科研机构和创业团队,突破新技术,发展新业态,打造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

  智能制造产业区。以起步区龙溪大道地块为核心,主要布局在龙溪村北部和海北村。围绕高端芯片研发、新能源汽车、5G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建设特色制造产业园,重点研发生产MEMS传感器、显示驱动芯片、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等高科技产品。

  中医药健康产业区。围绕大参林运营中心、大翔药业总部基地等项目,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机构,主要布局在增滘村,辐射海北村和海南村。全产业链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从研发、临床到养老、保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特色中医药产业聚集地。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岭南V谷和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为中心,辐射海南村南部。引进培育一批工业设计机构,充分发挥岭南V谷工业设计中心对工业设计企业的孵化、集聚、推动作用,加快工业设计产业的集聚。建立“设计+”商业模式和新业态,与周边城区形成产业链有效互补。吸引大型电子商务总部和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进驻,推动电子商务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加深与智慧物流、现代商贸等行业的合作。

  文化创意时尚产业区。以珠江钢琴创梦园为中心,主要布局在海南村北部如意大道沿线。发展音乐影视、时尚设计、教育培训、动漫游戏、广告传媒等大文化行业的新兴产业,建设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高地。

  绿色生态产业区。主要布局于海中村和龙溪村南部,利用海中村大量农用地和花卉产业基础,打造集生态保护、绿色种植、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都市田园绿芯。

  以白鹤沙地块北斗科技园为依托,发展北斗导航、卫星互联网、5G和物联网产业,引进科研机构和创业团队,突破新技术,发展新业态,打造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重点打造北斗产业发展集聚区,带动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的发展,建设卫星导航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高地。

  以岭南V谷为核心,依托高德工业园等产业园区,引进科研机构和创新创业项目,打造科创区的创新策源地。以工业设计为主题,引进培育一批工业设计机构,充分发挥岭南V谷工业设计中心对工业设计企业的孵化、集聚、推动作用,加快工业设计产业的集聚。建立“设计+”商业模式和新业态,与周边城区形成产业链有效互补。

  东沙智能制造先导区位于荔湾区东南部,东、南与海珠区、番禺区和南海区隔江相邻,北连广钢新城,西联花地大道,位于三山-东沙粤港澳高端服务业产业合作区内。辖区与西南环高速连通,辖区拥有7.8公里珠江岸线,以东沙大桥为起点的东新高速直达广州南站,车程只需10分钟。辖区面积5.64平方千米,下辖东塱、沙洛、南漖、金宇等4个社区,有东塱、沙洛、南漖3个经济联合社。地块目前已集聚了广州卷烟厂、立白综合科技园、广州国际医药港等重点企业和项目,并建立了广州市3D打印产业园,成为荔湾区推进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荔湾区也涌现了可意光电、键创电子、硅芯科技、雷佳增材、捷和电子等一批智能制造优秀企业。2020年,荔湾区引入了北京首创高科重要企业参与西塱村级工业园项目,计划打造“首创·广州西塱智芯园项目”,将西塱工业园打造具有40万方建筑量的集成电路产业园。

  东沙先进制造业板块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增材制造(3D打印)、新材料和高端医疗服务等产业。依托首创-西塱智芯园、立白综合科技园、3D打印产业园、广州NEM产业园、广州医药港,重点布局发展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都市消费工业等产业,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3D打印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在3D打印产业园的基础上,优化提升周边工业用地规划,聚集辖内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通过不断完善创新链条,吸引高科技人才和企业入驻。打造以高科技研发、中期测试和孵化为主体,以科技教育培训、科技创业投资为配套,集工作、生活、娱乐于一体的国际智能科技示范区。以“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和“智能装置”为主导,打造“互联网+”新概念智慧产业园。加强与南海区在交通、产业等方面的衔接,推进广佛同城合作“三山-东沙”示范片区建设。

  根据荔湾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荔湾区将壮大制造业支柱产业,布局新兴产业,夯实配套支撑,形成支持荔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引进培育总部企业。立足广佛、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吸引企业在荔湾设立总部、区域型总部、跨国运营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打造广佛中央商务区。引进与培养具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领军行业发展的全球总部企业,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及跨国公司的总部、区域总部、职能总部或分支机构,大力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专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中国500强企业、民营500强企业、大型央企、上市公司总部或职能总部。着力培养区内高成长型企业、细分领域领先企业、全球性企业,提升荔湾区总部管理职能。突出白鹅潭沿江总部经济带极核带动作用,集中最优资源力量,将白鹅潭打造成为广州西翼 CBD、高端要素聚集地和老城市新活力示范窗口,引领总部经济发展。

  打造产业链金融高地。加快建设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扎实推进白鹅潭国际金融中心、荔湾区金融科技产学研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高端金融服务平台落户。鼓励广东塑料交易所创新发展。支持国家级金融智库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等金融智库定期发布大湾区金融发展指数,举办金融高层论坛、国际顶级研讨会,打造高层次金融交流平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发挥广州白鹅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科技中小企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投机构。加快华南新三板大厦建设,做好新三板华南服务基地运营,引导新三板企业、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券商和风投创投机构、科技孵化器等集聚,打造全产业链资本高地。通过产业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支持,开元体育进一步推进产业链金融由核心企业主体信用向数据信用转变,进一步探索发展差异化产业链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金融异地服务协调机制。

  供给优质承载空间。在白鹅潭核心区、花地湾商务组团、广钢-广船央企总部组团等区域率先高标准建设一批专业型、主题型、地标型商务楼宇,打造广州中心城区西部总部经济重要承载区。运用好城市更新等政策,持续推进广钢岭南V谷智能科技园、广钢总部地块、中山七路中烟二厂等旧厂改造,建立集研发、设计、中试、检测、无污染生产的总部型工业基地。完善总部经济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工程设计、咨询评估、法律、会计审计、信用中介、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高端商务服务业,优化总部经济配套服务能力。

  打造国家呼吸科学中心。以广州呼吸中心为依托开展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和监测系统建设。围绕国家突发和既有的重要呼吸系统病原体,建立病原鉴定检测体系。立足于国家重大生物安全需求,布局和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监测网络和实验室设施集群,扩建和新建一批P2、P3及P4实验室,构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检验检疫协作网,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安全团簇平台。在国家生物信息中心“1+N”整体框架下,建设大湾区生物信息大设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节点)。构建国际领先的传染病防控救治合作网,优化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标准体系。打造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控关键设备和产品研发基地,搭建具有医疗器械许可申请能力的中试平台,形成从技术开发、中试生产到产业转化的全流程研发系统。创建呼吸医学、呼吸健康及相关生物安全关键装备的示范基地。推动呼吸系统传染病临床救治与应用基础关键领域研究,建立全国布局的重大传染病临床救治网络,形成覆盖全国呼吸医学健康及相关生物安全领域的专科医师培养体系及示范性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培训基地。围绕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技术创新,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大设施,成为在多模态、跨尺度上实现国际引领的生物医学成像平台、生物医学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动力源、生物医学成像人才培养和教育基地、生物医学成像国际合作基地。 利用超算中心,打造新发突发呼吸系统传染药物研发平台,构建急性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药物研发体系。

  推动中医药率先发展。加大中医药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服务、中药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运用大数据、基因检测技术等现代科技,建设区域性中药制剂中心。依托区内中药企业集团,重点瞄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老年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等,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中药新药品种。重点推进现代中药研发及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等,提高中药产品附加值,联合暨南大学、甘肃药物产业研究院和兰州诺然肠道健康精准营养研究所等建设粤港澳中药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引领国际中医药创新。发挥广州市药品检验所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影响力,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支持区内中医药生产、服务企业建设中医药海外交易中心,扩大中医药服务出口,培育中医药出口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国际医疗服务质量认证,推进与国际医疗保险企业合作等,将荔湾区建设成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设立广东省中药材交易所,建设广州国际医药港“粤港澳大湾区互联网+中药材”国际交易平台,建设集贵细中药材交易采购、电子商务和信息查询、药品检验和鉴证及中药材汇展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医药商贸服务中心。建立覆盖全国区域的中药材价格采集体系,打造中药材价格“广东指数”。探索推动建设以人民币定价的绿色中药材国际期货现货交易平台,开展国际国内交易,争取国际中药材交易定价权。以环球中医药大会等为载体,创新中医药话语体系,搭建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健康产业交流合作的桥梁,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与新加坡龙头企业合作开发大坦沙国际健康岛,以国际高端医疗服务为核心,围绕服务国际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健康医疗需求,建立功能完善、无缝衔接、自然和谐的国际高端健康医疗服务基地及岭南特色的医养结合休闲胜地。重点围绕呼吸专科、肿瘤防治、干细胞应用、整形美容、抗衰老、健康管理、康复疗养等领域,紧密结合临床,发展精准医疗。加快与新加坡的莱佛士医院、百汇医疗集团,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康复医院等国际知名医疗机构的合作,引进国际高端医疗机构。加快广州绿叶克利夫兰医院建设,推动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等共建国际心血管医学中心。建设消费医疗集聚区“MedicalMall”,引进国际和国内高端医美、康复等专业医学中心,打造消费医疗专业运营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专科医疗服务,带动康复医疗、第三方医学检验与影像、健康管理、养老养生等产业发展,建设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发展高地。

  加强医药健康科技创新。依托医药健康领域的国家、省、市、区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机构,聚焦中药现代化、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创新前沿和关键技术加大创新力度。建设广州医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荔湾园区),围绕创新医学检验服务、医疗器械创制、创新药物研发与销售、中医药创新与服务等方向打造重大科研平台。组建广州市中药饮片行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中药饮片炮制规范重点技术研究。建设呼吸系统国际医学中心,建立综合性临床前药物安全性及药效评价中心,打造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疾病药物、生物类药物、精准医学检查相关试剂(药物)等为主要特色的评价体系,为国内外药企、药物研发机构等提供符合药品注册要求的临床前药物评价服务。

  引导医药健康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建设医药健康与数字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围绕5G医疗、AI医疗、药物智能研发、医疗大数据、智能医疗机器人等重点应用方向,实施 “医药健康+数字”融合工程,培育医药健康新业态。打造全国医药健康数字服务中心,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药物早期研发、药物临床数据分析、医学诊断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形成生物数据集成开发应用领先优势,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医学影像、智能诊疗、智能健康管理等数字服务业态。全面推进智能传感器、大数据等技术在全区医疗设备、诊疗系统上的协同应用。支持恒金堂、七乐康等互联网医疗企业建立区域性“互联网+医疗健康中心”平台,应用5G、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在线医疗服务新模式。依托广州市3D打印产业园,大力发展精准医疗,支持3D打印研究成果在牙科以及骨科手术模拟、植入体、康复辅助器等领域应用。

  布局以卫星导航、卫星互联网、软件开发、高端芯片设计与制造等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以数字内容、大数据、区块链等为重点的数字经济,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新型智能终端为内容的智能制造,加快发展工业设计、营销中心、教育培训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打造自主安全可靠的产业链、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及多层次服务体系。

  促进北斗产业形成引领优势。重点支持北斗智创谷的建设,打造北斗产业发展集聚区,带动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的发展。发展北斗卫星精准导航技术,突破位置信息挖掘与智能服务、高性能组合导航、终端性能检测认证等关键技术,开发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高灵敏度北斗导航产品及系统。加强北斗通信技术的应用,推动车载移动终端、移动警务终端、北斗智能手机等导航、定位监管设备的普及。大力开发相应终端管理平台与应用服务软件,建设以北斗为主体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多模导航、位置信息增强网络、高精度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形成区域高精度北斗位置服务网。促进与智慧交通、智慧民生、防灾应急等领域的行业融合,推动车辆定位导航、高精度位置服务、WiFi室内定位、动态位移监测、应急救援等北斗应用示范实施。

  打造全球领先的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合作共建卫星互联网研究院,开展卫星结构、太阳能翻版等机电热一体化设计,研发卫星姿轨控技术,星间、星地通信等软硬件技术,提高航宇级元器件、单机、模块的配套供应能力。发展航天测控技术,瞄准天地一体化、星地5G融合等方向开展技术创新,提升卫星通信一体化和集成设计能力。建设卫星互联网创业孵化园,培育卫星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拓展产业链。扩大卫星互联网场景应用,建设卫星应用研发中心、卫星应用成果转化中心等,构建卫星应用生态。引进中国卫星、中国卫通、银河航天等卫星互联网龙头企业,吸引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力争建成国内一流、全球领先的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

  北斗交通应用: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及区域增强站,统筹定位信息,发展自主可控的高精度位置服务,促进各类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建成服务于综合交通的定位、导航和授时(PNT)体系。推动北斗系统服务公众出行,发展搭配北斗精准定位系统的车载导航、行车记录仪等设备,促进北斗系统在车联网、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

  北斗民生应用:推动北斗精准定位在智慧民生方面的应用。开发基于北斗兼容型多模卫星导航芯片和嵌入式软件、个人移动信息终端芯片,通信卫星地面用户终端、便携式多媒体终端,以精准定位、及时联动为特色发展智慧养老、智慧旅游。开发遥感遥测产品、无人航空器,充分发挥北斗精准定位在抗灾应急发面的优势。

  卫星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主要是指以卫星为接入手段的互联网宽带服务模式。卫星互联网不使用电话线或电缆系统,而是使用碟型卫星天线进行双向数据通信。推动卫星互联网技术创新、生态构建、运营服务、应用开发,加紧谋划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建设,打造全国太空互联网总部基地。

  引导支持软件开发。聚焦高端信息软件及系统研发设计,聚焦中间件、信息安全、三维设计和建模仿真、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型软件等关键技术,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关键领域软件产品开发应用。围绕“数字中国”建设,在智慧企业、政务服务、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智能化软件解决方案,探索“软件+硬件+数据+互联网”等新模式。联合国内外上下游企业和相关单位,在技术研发、产品协同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信息软件研发能力。

  积极发展高端芯片设计与制造。聚焦高端芯片研发,加强高端芯片设计能力的塑造提升,大力发展面板显示及触控驱动芯片、汽车电子芯片、家电芯片、MEMS传感器、高端电力电子功率器件等专用芯片设计,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协同开发,以整机升级带动芯片设计研发,以芯片设计创新提升整机系统竞争力。与佛山顺德芯片产业基地共建芯片制造产业链,精准定位产业链环节。不断提升MEMS传感器、显示驱动等芯片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以制造工艺能力提高带动设计水平提升。围绕新能源汽车、5G通信、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探索布局GaAs、GaN、SiC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生产线,满足高功率、高频率、高效率等特殊应用需求。

  优先发展数字内容。深入挖掘荔湾特色文化资源,创造具有荔湾特色的数字内容产品,重点推进动漫内容创作、音乐创作、形象设计、版权交易的发展,积极推动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优秀动漫电影、电视剧的创作生产。建设数字内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动漫游戏、广告策划、网络社交、网络直播、工业设计等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依托珠江西岸滨水创意产业带吸引和培育一批数字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的企业和品牌。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物素材再造、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处理等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发展面向教育、工业制造、商业等领域的虚拟现实应用和内容开发,形成系统集成开发与推广能力。推进数字内容产业集聚,以七喜创意园、1850创意园、5iPark等文化创意园区为依托,重点支持数字内容的技术开发、企业集群与营销运营平台建设,围绕动漫、影视、互动娱乐、AR和VR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园区。鼓励发展“互联网+”文化创意,推动形成互联网创意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的汇聚,通过“众筹 ”、“众智”、“众包”等方式为产业发展打开空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

  数字内容创作:重点发展动漫形象设计、内容创作、三维呈现和知识产权(IP)市场。依托蓝弧文化、明星创意动画、乐淘动漫等重点企业,发展动画片、动画电影、影视后期制作产业。支持动漫创作团队及个人原创作品的网络传播。

  数字文化推广:推动AR、VR和机器人技术在生活娱乐、幼儿教育、文化推广方面的应用,丰富展示内容和移动终端展现手段,加快AR识图应用研发和数字出版业发展。建立博物馆、民俗馆、旧址等文化设施的在线资料库,完善场馆内视觉交互技术应用,激发数字技术在文化商旅活动中的潜能。

  产业平台和园区建设:以广佛数字创意园、1850创意园、七喜创意产业园、蓝弧文化等文创产业园区和当地龙头企业为依托,联系整合各数字内容创作团队,积极建设行业交流信息平台。

  大力发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依据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制定各部门数据开放目录,通过广州市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向社会开放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安全可控的数据集,重点向社会开放交通、人口、旅游、规划、医疗、教育、文化、商务、信用等方面的政府数据资源,鼓励社会对政府数据资源进行增值利用。围绕研发设计、终端制造、平台构建、应用服务等大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一批技术领先、产品应用广泛、产业带动性强的国内外知名大数据重点企业。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设一批大数据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应用中心,开展大数据分析关键算法、共性基础技术和解决方案等研究。推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业务全流程的应用,结合荔湾区产业特色优势在电子商务、医药健康、文化创意、卷烟制造、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行业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拓展大数据在行业领域的应用市场。加快大数据交易产业发展,探索开展第三方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推动大数据创新创业,支持岭南V谷、立白综合科技园等发展创客空间、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大数据双创平台,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双创服务体系。

  积极拓展区块链应用场景。科学规划区块链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区块链技术集成应用,择优遴选一批区块链在金融、医疗健康、供应链管理、产品追溯防伪、版权保护交易、电子证据存证等方面的典型应用场景并开展示范推广。将区块链技术与“数字政府”建设紧密结合,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政务、金融、医疗、交通、司法、商务等政府投资的信息化项目领域,支持党政信息化实施部门采用区块链解决方案。培育一批具有推广示范意义的区块链应用产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形成极具活力的区块链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壮大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企业,支持阿尔山智慧供应链科技广东有限公司通过广泛对接包括工行、建行、广东银联等大型金融机构与第三方结算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安全的支付结算应用。鼓励各类风投、创投机构设立区块链领域投资基金,依托区块链产业集聚区发展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区块链产业。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积极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完善产业链,打造新型制造体系。围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烟草、塑料、医药等重点领域转型升级需求,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建设面向细分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企业综合管控智能化、产品全生命周期优化、产业链协同优化等重点方向,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项目。实施“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工程”,支持中小微企业使用公有云平台提供的计算、存储、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协同办公、行政管理、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等业务系统。支持先进装备、电子信息制造等领域大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数字化改造,引导企业依托平台开展项目管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协同等,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上平台用平台。鼓励企业利用云平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支持制造龙头企业建立工业云平台,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测试验证等资源的开放共享。励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生产、质量控制、运营管理等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

  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支持卷烟、日化、电子元器制造等领域重点企业在工厂无线应用、标识解析、工业以太网、IPv6应用、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及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应用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示范。

  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满足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

  拓展增材制造(3D打印)。支持企业开展增材制造装备、关键工艺与软件的研发,推进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家电、文化创意、生物医疗、创新教育等领域的应用示范。依托荔湾3D打印产业园,加快引进、培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机构,打造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3D打印研发产业聚集中心。

  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充分发挥唯品会、塑交所、广药集团等龙头企业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先进技术优势,重点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人工客服、智能供应链、智慧营销、智慧物流等领域,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生产运输效率。发挥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优势,推进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研发智能互联产品、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AI+”先进制造标准体系,完善智能制造全生态链。推动立白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加强合作,组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加快人工智能检测、标准规范、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建设推进。以荔湾区人工智能孵化基地、人工智能研发基地和立白综合科技园为依托,积极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平台和产业园区,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推动共性技术研发,加快人工智能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推动产研结合、产投融合发展,促进前沿技术向产品化、产业化转化。

  “AI+”大健康产业:以大坦沙健康生态岛、医药港为立足点,面向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能终端等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导诊、语音电子病历、影像辅助诊断、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等技术,推动国际高端医疗中心的建设。

  “AI+”先进制造:依托珠江钢琴、卷烟厂、立白日化等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加大智能传感器、高精度工业机器人、智能互联、自主无人系统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优化生产流程、自动收集处理生产数据,发展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推动人工智能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

  支持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完善荔湾区3D打印产业合作体系,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强化技术标准、专利及创新体系建设,开展前瞻性研究和技术联合攻关。率先在区内各种行业开展示范应用,快速培育应用市场。加快培养3D打印研发人才,利用现有职业教育、传统产业等资源,延伸智能制造、增材制造(3D打印)等产业的科研、教育、检测等发展链条。推动3D打印产业园建设,支持3D打印产业园搭建增材制造服务中心和展示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创新设计、产品优化、快速原型、模具开发等应用服务。

  积极发展新型智能终端制造。聚焦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积极建设智能终端产业园区,做好产业配套服务,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攻克关键技术装备。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在装备中的融合应用,促进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产品研发、设计和产业化。面向区域发展重点领域,开展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重点攻克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和机器人传感技术、遥控与监控技术、多智能体调控技术等整机技术,促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集成开发一批重大成套装备,推进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在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及智能化专用成套装备等方面,形成突破,做大做强。

  聚焦发展工业设计。充分发挥岭南V谷工业设计中心对工业设计企业的孵化、集聚、推动作用,引进培育一批工业设计机构,加快工业设计产业的集聚发展。谋划建设省级或市级高新工业设计研究院,为培育设计机构奠定基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聚焦设计要素资源,集中攻关形成一批工业设计创新成果。打造“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文化”等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形成“设计+”产业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建设工业设计孵化器与工业设计基地,鼓励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创造有利于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外部空间环境。建立CDO(企业首席工业设计师)体制,统筹整个企业的工业设计资源、工业设计研发和品牌推广,促进工业设计成果的转化和传统工业优势产业的提升。保护知识产权,为工业设计营造有利的法制和市场环境。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

  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加快工业设计产业集聚。结合荔湾区老城区旧工业厂房、住宅区功能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依托岭南V谷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发挥工业设计中心对工业设计企业的孵化、集聚、推动作用,重点培育扶持荔湾区工业设计中心建设的同时,推进若干以工业设计为特色的创意园区建设。

  推动工业设计与产品研发的有机结合。依托荔湾区产业布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产品类、服装服饰类、家居环境类的工业设计,在终点产品产业化的过程中实现科技创新与工业设计同步进行。

  建立工业设计产业统计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目标导向机制,探索和建立一套符合荔湾区发展的工业设计产业指数。制定工业设计机构资质认定标准和工业设计服务规范,发展经纪机构、代理机构、咨询机构等中介组织,发展工业设计策划、咨询、设计、制作、展览等领域的工业设计中介机构,规范工业设计企业的设立和运行。

  打造珠江西岸品牌和营销中心。积极发展广告会展、营销服务、工程咨询、品牌策划等商务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会计、审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信用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水平。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增强独特文化特质,以品牌引领消费,带动生产制造,推动形成具有荔湾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机制。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和中医药行业等行业特色,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务品牌。鼓励设立品牌会展中心,开展国际认证和商标注册,加强品牌推广宣传。支持优质企业围绕产业链开展兼并、联合、重组,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培育品牌建设中介服务企业,建设一批品牌推广专业化服务平台。

  引导教育培训企业集聚。利用独特区位优势,服务周边地区企业培训需求,统筹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各种培训资源,为企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培训服务。积极与知名高校和研究院合作,布局建设一批符合条件的分校区、培训机构和基地。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扩大职业培训规模,鼓励高等院校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面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形成具有荔湾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

  通过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设立技术成果转移中心、引进重点技术开发机构及科创智库,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融合,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科创推动支撑。

  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装备产品融合创新,推广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在日化、烟草、塑料、医药等重点行业关键环节,开展工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工程,重点支持高端工业软件、新型工业APP等研发和应用。建设一批数字车间与智能工厂,推广柔性加工单元、柔性制造系统应用,推动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

  以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推动茶叶花卉、皮革皮具、珠宝首饰等三大优势产业向高端定制转型升级,培育一批新的“荔湾制造”品牌,打造“荔湾工业”新名片。

  增品种,提品质。应用互联网技术,引导都市消费工业企业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开展柔性化生产。引导皮革皮具、珠宝首饰、茶叶花卉等领域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缩短产品迭代周期,加强市场分析预测,把握市场机遇,创新服务业态和服务方式,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鼓励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通过SC、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

  加大品牌宣传和培育力度。实施“名品名企名家名区工程”,引导企业把主要产品与荔湾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提升文化品位。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发挥既有的品牌优势,以优势促名牌,以名牌带优势。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海外品牌,支持自主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促进自主品牌跨国经营与国际化发展。

  以荔湾“互联网+”小镇集聚区、为核心载体,积极培育移动支付、新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都市消费工业发展。

  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模式应用和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大规模开展企业家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培训,鼓励引导制造业与互联网、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等跨界融合。加快发展互联网服务产业,积极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通过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构建贯通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网络,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供给效率。推进工业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业制造重点企业为先导,分步推进企业内部网络的IP化、扁平化、柔性化技术改造和建设部署,推进IPv6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和应用。强化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提升互联网与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和处理能力,不断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搭建先进支撑网络。加快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大幅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链接和产业赋能能力。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依托4G(第四代移动通信)、5G(第五代移动通信)、NB-IoT(窄带物联网)、SDN(软件定义网络)、NFV(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建设低时延、高带宽、广覆盖、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外部网络。开展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设备、软件和解决方案应用部署,提升基于IPv6的网络水平。

  推进行业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建设公共标识解析服务平台,形成标识注册、解析、查询、搜索、备案、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都市消费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建设和运营一批标识解析二级及以下其他服务节点。

  推动企业上云入网。推动企业内部网络进行IP化、光网化、无线化、扁平化和柔性化改造,打造内部网络改造的示范工厂。推动企业使用公有云平台提供的计算、存储、数据库等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企业核心业务系统、生产设备以及产品“上云上平台”,实现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制造能力精准交易和供应链高效协同。

  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进政府与工业领域的数据对接,丰富政府数据来源。推动政府数据清洗与脱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分级分域推进政府数据开放,推动形成工业互联网企业参与、利益共享、激励创新的公共数据生态,充分挖掘数字经济红利。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开展开源社区、开发者平台和开放技术网络建设,提供开发环境、工具和工业数据,广泛汇聚第三方开发者,举办面向工业APP开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开发者大会、应用创新竞赛等活动。

  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与数字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运行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推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健全网络安全技术监测体系、应急处置机制,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云平台等设施的安全保障,确保数字基础设施安全平稳可靠运行。

  发挥信息消费拉动作用。加快提升新型信息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信息消费服务供给质量和供给水平,实施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支撑、数字创意内容和服务发展、智慧健康医疗养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电子商务应用拓展工程。强化示范引领,在城市、工业、农业、物联网、交通、民生等领域,开展新型信息产品应用示范,打造信息消费升级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新需求。

  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围绕产业和本地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技术转移与示范、知识产权运营等。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明确统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的职责,加强市场化运营能力。

  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校和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在荔湾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小试、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和工程化开发平台等,促进其提升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服务能力。优化各类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建立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

  推动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围绕“互联网+”战略开展企业技术难题竞标等“研发众包”模式探索,引导科技人员、高校、科研院所承接企业的项目委托和难题招标,聚众智推进开放式创新。完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扩散的机制,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开展技术革新与改造升级。鼓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产学研协同,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提供全程技术研发解决方案,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培育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采取平台专项支持、融资对接服务等措施,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引进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对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专项工作,争取卫星导航、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研发等相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落户荔湾区。支持建设广东融合创新科技园、中国科学院大学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华南基地。引入军民融合高端项目、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

  吸引高等院校设立研究中心。瞄准科技前沿、对接产业需求,按“一校一策”的支持原则,争取国内外一流大学、国家级科研院所来荔湾区开设分支机构或研究中心。引导高等学校面向前沿,面向全球加强基础研究和追求学术卓越,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在荔湾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

  培育引进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实施“留创计划”、创新创业示范团队等人才(团队)专项,优化遴选方式和标准,完善管理流程,建立监督评估和调整机制,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推进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建设。健全自然科学研究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推进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岗位周转制度和绩效工资动态调整等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职称评定、税收减补、人才奖补等激励措施。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居留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项目孵化、职称评聘等“一站式、专员化”服务,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为荔湾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工业产业区块管理,促进空间布局优化。严格保护全区4.79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区块,依据相关管理办法,开展对工业产业区块内的用地管理、规划优化、产业发展、监督评估,引导全区工业用地集聚布局,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以“刚弹结合、动态优化”为原则,对工业产业区块进行分级管控。加强管控一级控制线,重点保障全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打造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作为产业长远发展的空间底线。按照各区实际发展需求,适当调整优化二级控制线,以空间置换、微改造、临时更新等方式盘活存量用地空间,推动产业空间提质增效。

  促进增量集约利用,重点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推动新增工业用地集中连片供应。新增工业用地原则上位于工业产业区块内,以开发区、价值创新园等重点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重点保障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用地需求,通过空间集聚打造上下游链条联动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新增工业用地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2.0,鼓励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推动制造环节与上下游产业环节在空间上复合利用,探索摩天工厂、工业总部等适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空间组织模式,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楼。

  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坚持政府引导、市区联动、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加强工业园区提质增效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择优选取一批产业园区作为提质增效试点,以试点园区带动全区低效园区和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鼓励存量工业用地提升容积率,推动企业通过加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等方式挖掘存量工业用地潜力,探索通过产权分割、出租运营等方式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以存量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链群建设。

  促进零散工业用地逐步向工业产业区块集聚。推动工业产业区块外的零散工业用地、二级控制线内功能转型用地逐步向工业产业区块内集聚,探索以地换地、以地换房、以房换房、园区代建、设施共享、统一运营等方式,促进零散存量用地上优质企业、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集中进园进区,稳固产业发展基础。

  鼓励产业更新与城市更新同步推进。有序推进存量旧厂房改造,尤其是位于工业产业区块线内的旧厂房,原则上以“工改工”“工改新”为主,适当控制“工改商住”的比例。加强旧城镇、旧村庄改造中的产业功能导入,通过城市更新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特别是加强中心城区核心区和重点功能片区的产业用地保障,腾挪整合产业空间,预留充足的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村级工业园改造政策。探索完善历史用地手续的路径,创新临时更新方式,加强村园改造的资金扶持,降低村集体、企业实施改造成本,提升改造主体积极性。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提升统筹协调层次,在区级层面成立领导统筹小组,统筹推动产业政策制定、产业空间布局以及企业落地政策实施等重大事项,协调解决荔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优化整合资源,各产业部门及土地规划部门在涉及产业专项规划、城市更新规划及项目落地等事项时,应遵循本规划所明确的基本原则、战略方向、产业布局等开展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形成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以强大的合力提高执行力。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配套完善的实施落地机制,构建系统化、规范化、持续性的长期投入机制。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加快牵头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开展关键领域专题论证研究,编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制定产业发展专项配套政策,保证政策体系兼容协调性。争取广州市对荔湾区发展战略的支持,在相关专项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重大体制创新方面予以积极扶持。特别是对重点产业项目,争取实行绿色通道的便利措施,争取广州市政府优先申报中央投资项目和省重点项目计。

下一篇:开元体育证通电子:目前已有OpenHarmony相关产品在新疆银行 雄安智慧城市等诸多场景商业化落地
上一篇:开元体育乘“云”起航 江苏电信“天翼云电脑”助您实现智能办公

咨询我们

输入您的疑问及需求发送邮箱给我们